《银翼杀手2049》影评:仿生人会有生理快感吗?
- A+
凤凰网娱乐讯(作者/红袖添饭) 说实话,看完《银翼杀手2049》,我的感受是复杂的。
一方面是因为“有生之年”效果:没想到还能看到一部35年前作品的“正宗续集”,不是翻拍,不是外传,而是同一个故事时空的自然延续。另一方面,续集对比前作,无论是视觉层面,还是故事及世界观设定,都令人既熟悉又新奇。
最给人以新奇感受的,是影片的视听语言。
影片上映前的一系列宣传材料,包括预告片,似乎都在“暗示”——如果不是刻意“强调“的话——新片与1982年《银翼杀手》在视觉上的一脉相承。但老片的粉丝实际看电影时,可能会大吃一惊:新片在视觉处理上,完全和前作是两码事嘛!
摄影大神迪金斯,并不特别膜拜胶片的颗粒感。相对而言,他更喜欢干净清澈的画面——至少在拍摄本片时、他是秉持这一理念。所以,如果单从最泛泛的所谓“质感”意义来说,《银翼杀手2049》完全没有复古的意图,它看起来十足十是一部非常“摩登”的数字制作。
对胶片党、颗粒党、朦胧党们而言,这可能不算是个好消息。但个人觉得,这样一种很摩登感觉的视觉风格,其实与影片的内容很登对。新片的故事,本就发生在原作结尾30年之后。即使是在“敌托邦”的设定下,科技进步也无法阻挡。这点可从新片替代原作中科技巨头泰瑞公司的华莱士集团设定可明显看出,其技术水准有了量级飞跃。
最明显的差别,体现在室内装饰设计、家具风格、以及光影布局方面。原作中即使在科技含量最高的泰瑞总部,也给人一种“土豪办公室停电了”的印象,其内部风格的老旧,有一种曾经奢华的历史感。更不用提戴卡徳自家公寓里,除了那些古怪的柜门线条,其他家具多半是我们熟悉的陈旧风格。
《银翼杀手2049》中,华莱士虽然继续使用泰瑞集团的老大楼,其内部风格则完全变了个样,无论是空间布局,还是光影设计,走的都是以标准几何图形配饰的极简主义风格;高司令扮演的主角所住的公寓,也是类似“宜家”那种简便实用的风格,相关场景的光影设定,也和原作中深得“黑色电影”精髓的布光大相径庭。
有意思的是,片中那些描绘城市全景或街景的大全景及全景镜头,又着意在美学风格上致敬原作,包括即使在白天也很阴暗的天空、总有风雪或风雨肆虐的街道、貌似各种废气融合而呈现朦胧效果的空气等等。如此一来,可以说新片中室内外是两种视觉风格:室外延续原作的粗粝与衰败,室内则“进步”到“后现代“”的范畴了。
这种不同空间美学的对比,我觉得也还是从设计层面烘托影片的故事背景:遗弃在地球上的人类,短短三十年虽然难以改变生存环境的整体风貌,至少私人空间可以借助技术进步而有所变化。
当然,新片在视觉层面的对比,不仅存在于室内、室外的场景,还包括不同的外景之间。事实上,新片在场景的多样性方面,大大超越原作。相应的,迪金斯针对每个场景,也有比较独特在光影风格上的安排。分开来细看的话,每一个场景的确都展现得很充分,甚至可以说在单纯“舔屏”的美之外,还挖掘出更深的寓意。比如说废弃的拉斯维加斯场景,那些淹没在黄沙中的妖艳女体雕像,很自然地带出“极致的(声色犬马)享受让人类反受其害”的讽刺意味。
罗杰·迪金斯
北美很多影评人盛赞迪金斯此次的表现,认为奥斯卡小金人总算没跑了。个人则略有担忧,因为感觉“大师级”的电影摄影作品,往往不是以风格庞杂精妙取胜;恰恰相反,评委青睐的,往往是那些能在某一个统一风格上保持高水准的电影,那样才真正体现了电影摄影师的“理念”贡献,而非仅仅是匠人级别的技术贡献。《银翼杀手2049》给我的感觉,似乎卯着劲要让每一个场景、每一个镜头都尽善尽美,但似乎缺乏一种整体风格上的思考;虽说有位不同场景服务的功能性需要,终究显得散了些。比如你若问最能体现《银翼杀手2049》视觉风格的镜头是什么,我可能会很纠结;不是想不起好的镜头,而是很难想出一个能体现一以贯之风格的代表。但换部影片,比如《刺杀神枪手》,我会毫不犹豫将开场劫火车的场景、作为该片整体摄影风格之集大成段落。
简而言之,此次迪金斯老师再次展现了几近无敌的技术功力,但在评奖时的“讨喜”程度上,可能还不如一些突出统一风格的,比如掌镜《敦刻尔克》的霍特玛。
汉斯·季默
既然说到《敦刻尔克》,就顺便聊一下寂寞老师的配乐。我对他在诺兰作品中的贡献是点赞的,但他给《银翼杀手2049》作的曲子,感觉有点和迪金斯的摄影类似——都有点用力过度了。像本片这样的故事和风格,配乐不该太具有“催促”的压迫性,更应该偏重烘托场景氛围、以及“不动声色”地诱导观众情绪。那些本来在视觉语言上存在足够悬念的场景,寂寞老师不甘寂寞地使劲“震撼”一通、或“煽乎”一通,观众本来水到渠成的感觉,会多少受到干扰,有时会造成比较强烈的割裂感。比如说某些Spinner飞行场景的鼓点,就未免太紧迫了些,悠着点效果会更好。事实上,导演维伦纽瓦的前作《边境杀手》中的同类场景,就提供了“配乐提升场景感染力”的最佳范例,不明白他此次为何就无法“明鉴”了。
可能,维导也有些掉入续集野心过大的陷阱。
比如说,在故事基调方面,新片还是探讨“何以称其为人”的主题,说白了,就是“人性未必为人类所独有,仿生人可能比人类更具有人性”。但我觉得,新片在沿袭原作的故事架构之外,有一个自己的亮点,那就是男主“与空姐同居的日子”。
片中的“空姐”,不是那些在天上飞来飞去的职业女性哈,而是真的空空如也、缥缈不实的AI女友,确切地说,是全息投影形态的人工智能。影片赋予高司令和他的有形无质女友之间大量生活细节,让这个虚拟形象走入观众心里。
但让我心折的,还不是那些情节本身,或是女演员出人意料的演技,而是这个角色在设定上的巧妙性。表面上看,这样一种人工智能,是炒2013年小众科幻片《她》的剩饭。与发展出自我意识后就看不上小情小爱的《她》相比,《银翼杀手2049》中的Joi,始终是一颗心痴恋男主。然而,这不是作为直男的我喜欢她的理由;我喜欢的,是影片赋予Joi身份的模糊性:从影片后来的情节来看,Joi原本是批量生产的人工智能,她会想方设法讨用户的欢心,关键在于她取悦男主的动机和行为,到底是其自我意识,还是预设指令使然?影片没有给出明确答案,尤其是后来有个镜头:男主面对街头和他的Joi长得一模一样的大型全息广告体,那一刻他的表情和心理很值得玩味:是终于明白“所有柔情蜜意不过是演戏”,还是像片中戴卡徳那般更加坚信“俺知道俺们的感情是真的”?
更妙的是,这种模糊设定所引发的两种角色诠释,不仅无损于该角色于剧情和角色关系上的作用,反而都能加深观众对影片主题的思考。比如,如果Joi的痴情,是自我意识成型后的自发行为,那从一个巩固了“何以称其为人”的命题;如果Joi只是俺预设的“痴情”程序办事,那她的无怨无悔固然会失去真实性,男主对她的痴情却会被衬托得愈发感人,越发凸显出拥有灵魂的复制人、其实拥有更丰富的人类情感——也是强化同一主题。
这种模糊设定引发的两可妙用,是原作历久弥笃的cult魅力所在。在新片中看到如此异曲同工的展现,还真是惊喜。
不过,同样是扩充世界观,《银翼杀手2049》其他角色的设定,就值得商榷了。比如由罗宾·怀特饰演的男主上司,就有些让人捉摸不透存在的意义。说她纯粹是为了剧情要有个上司的功能性作用吧,影片又分明刻画了她与男主互动的诸多细节,特别是某个在男主公寓的场景,似乎还有提供暧昧读解的可能;不过,那是否又是另一种测试?和Joi的设定相反,上司角色设定的模糊性,其两可的解释都有些牵强,最终导致该角色的言行段落,有些拖累影片的整体节奏。
与之相对应的,是反派复制人Luv。从一些细节来看,编导分明对其有比较复杂而微妙的设定,但好像这些多面深层的东西,在剧情演进的过程中丢失了,或还是碎片、没法连成一个动人的形象。其实,她与男主那种“对立”而不同的选择,可以成为烘托影片主题的另一条重要渠道,不过目前的效果,感觉执行得比较乏力。
还有一些设定,让人觉得与银翼的世界不兼容。典型的如那位记忆设计专家,我能理解她按照人设需要一个特殊的环境,视觉上形成强烈反差的设计,也有助于烘托她在影片人物关系中所处的至关重要的地位。但是影片的描绘给人的感觉,她所在的机构和建筑,处在一片与世无争的净土上,无论哪一方都没人管,对来访者也无任何筛选或禁止措施,这未免就与其人设自相矛盾了。
这种设定与执行间的割裂、或散漫,让影片在部分场景慢得让人难以忍受。
需要说明的是,我并非不喜爱慢节奏电影;原作就挺散漫的,但它有高度统一的风格形成的独特氛围在那支撑。说白了,《银翼杀手》本质上是文艺片的调调儿,而且从头到尾、从视听到情节到人物塑造,贯彻得很全面。
相对而言,新作还是拍得太“实”了,看似各方面都考虑得更多,其实有些过犹不及,像是位技艺精湛但古板的老先生拍的东西,规矩一大堆,但没有灵动和嗨意。
仿生人再完美,但如果无法享受性高潮,也很遗憾不是?《银翼杀手2049》给我的感觉,正是如此:美则美矣,就是有点性冷淡。
本文系凤凰网娱乐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