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世》难以消除医患矛盾 推动医疗体制改革
- A+
《人间世》
《人间世》播出后引发了巨大的舆论,很多声音期待这部有力量纪录片能够消除医患矛盾、甚至推动医疗体制改革。然而,正如医疗无法解决所有问题,一部纪录片也无法做到药到病除。纪录片最可贵的地方往往并非带来直接的改变,而是用影像的力量让我们突破认知的边界,直面不那么美好的现实,进而重新思考对这些社会现象的定义和期待。
用冷静而真诚的视角对待医患关系
从今年的6月11日开始,十集纪录片《人间世》于每周六晚上的黄金时间播出。两个多月的播出周期内引发了业界和学界的热烈讨论,也收获诸多积极评价。实际上,在上海卫计委的支持下,来自上海广播电视台的八个剧组采取观察式纪录片的跟拍方式,在上海的多家医院蹲守了两年,才造就了这部需要咬紧牙关、忍住泪水,才能够看得下去的独特纪录片。
寻求新知是纪录片的基本功能。自然探险类的纪录片走遍整个星球,甚至把摄像机带入深海和太空,而社会纪实类的影片,则将目光投向我们熟视无睹、或者刻意回避的人类社会内部。
相比于不断翻烧饼、急于做判断的网络舆论,纪录片对待医患关系的视角是冷静和独特的。
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创作者们选择相信时间和真诚的力量,暂时抛却善恶对错的二元逻辑,采取同情理解的方式对待不同个体,打破了传统的叙事套路——首集《救命》一上来就讲述了两个抢救失败、病患死亡的残酷故事,从而奠定了这部纪录片的现实主义风格和极其少见的观看体验。这种来自于纪实力量的痛感,正是当前中国纪录片中极度缺乏的要素。
而真诚则是《人间世》打动观众的首要原因。影片从创作者到拍摄对象都尽力保持真诚——这不仅体现在对于医学科技的务实态度上,更是突出地体现在医生和患者对于摄像机的坦诚和接纳。观众尤其应当感谢这些接受拍摄的人们和鼓起勇气面对现实痛感的制作团队,他们愿意冒着各种风险、牺牲个人权益,换来社会对于医疗技术的更加丰富的认知。
在影片中我们能够看到诸如这样的细节:三甲医院的心外科主任赵强发现医院的水池里出现了不该有的废弃医疗用品,批评了当值的护士;年轻逝者的父母在签订遗体捐赠协议的时候,犹豫再三、思前想后……在现有的舆论生态下,也许这些影像无法带来流量和收视率,甚至对于医院和个人来说还都意味着要承担被指责的风险。但也正是这种对于不完整和不周全的真诚态度,向观众呈现了“真相”的复杂和多元。
记录有尊严的人物,摒弃草率标签
相比于以信息为核心的简短新闻,纪录片的一大优势是有较为充足的拍摄时间和影片长度,去营造一个尽量贴近真实生活的人物和时间的情境,从而让每个人面临的困境更加完整地得到呈现。通过《人间世》,我们认识了电脑编程工作者周立军和他患有心脏穿孔的母亲。医生告知他,母亲手术的成功率只有百分之三十;而实际情况是,虽然手术本身成功了,但之后的几天里,每天都出现了不同的险情。经历了若干次“希望-失望”的情绪震荡之后,具有理工科知识背景的周立军开始质疑医生,百分之三十的成功率到底是否准确表达了术后的一系列危情。我们在媒体中常常看到的医患纠纷,似乎即将上演。然而,影片接下来则记录了周立军在筹集治疗费用时的无奈,为了多报销百分之十去给母亲办理居住证时的碰壁,以及躲开亲友钻进采访车里抑制不住的哭泣。
周立军是通过自己打拼得以在上海立足的年轻人,也是无数的患者家属中并不起眼的一位;但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和情感在这部纪录片中都得到了有尊严的讲述,他们不再是面目模糊的芸芸众生,而是经历各自困境的独特一人。当这些个体生活的复杂境遇得到完整呈现之后,充满草率和戾气的标签消失了,在看到生命脆弱的同时也感受到人情的温度。这就是用影像来温暖世界的力量。
一部纪录片难以承担改革重任
《人间世》播出后引发了巨大的舆论,很多声音期待这部有力量纪录片能够消除医患矛盾、甚至推动医疗体制改革。的确,新闻业和纪录片常常肩负改变社会的使命。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纪录片先驱格里尔逊就发出了类似的声音;他认为,纪录片不仅仅是反射现实的镜子,而更应当是改变社会的锤子。然而,越来越多专注于社会问题的纪录片创作者发现,自己正处于一个悖论之中,除了自己之外,大多数时候实际上没有任何人被纪录片所改变。这部纪录片鼓励我们直视,医疗无法解决所有问题;同样需要正视的是,对于医患矛盾和医疗体制改革,一部纪录片也无法做到药到病除,这需要每一个社会成员在自己的特定位置上勇敢地承担和改变。如果我们的行动仅仅局限于观看和呼吁,纪录片创作者的上述悖论仍会重演。
商业电影常常为观众营造一个个梦境,这些美好的故事鼓励我们相信人性的伟大、爱情的美好、世界的可爱,让平凡的人重新鼓起勇气去追求不凡的生活。但纪录片不太一样,它常常会带来痛感,有时候甚至像惊醒美梦的刺耳声音一样令人不适。然而,一个人只有从吞食苦果的经历中学习和磨砺,才能成长;我们的社会也需要纪录片去揭开温情脉脉的面纱,破除神话和刻板印象。纪录片最可贵的地方往往并非带来直接的改变,而是用影像的力量让我们突破认知的边界,直面不那么美好的现实,进而重新思考对这些社会现象的定义和期待。耐心的倾听,沟通的意愿,是《人间世》的力量,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正确启动方式。 梁君健(学者)
■ 话题延伸
医疗真人秀,还能怎么拍?
对于所谓“医疗职业剧”,国内外其实都不少见,例如我国的《心术》(2012年)、《成长》(2015年)、《产科医生》(2014年)都有不错的收视率和口碑。而“医疗真人秀节目”,其实在2014年才开始崛起,为观众提供了叙事性的虚构艺术之外,了解医疗行业的另一个更为真实的视角。
【专家解读】
梁君健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医疗题材纪录片与真人秀有很大区别
纪录片和真人秀虽然说都是非虚构类的电视节目形态,但是两者之间区别还很大的。特别是《人间世》这种以长时间跟拍的方式来完成拍摄的这样的纪录片来讲,它更能够展现日常本来的生活面目。而真人秀更多是提供了一个情境,那么在特定情境下会有一些戏剧性的内容出现。但是二者相比的话,实际上生活带给我们的转折、带给我们的冲击,远比特定情境激发出来的一些戏剧性要素要更加真实可信。也更有情感的穿透力。
电视剧与纪录片承担不同社会功能
电视剧和非虚构类的节目,这两个其实承担的功能不太一样。其实大多数的时候商业电影、电视剧这样的叙事性的虚构艺术,它主要承载的功能是帮助我们去重新相信美好,或者说去抚慰我们内心,去抚慰人在面对现实残酷时的一些焦虑和伤痛。所以电视剧和剧情片商业片总能给我每一个能说服我们的、结尾是基本上是以大团圆为主的叙事脉络。相对来讲,纪录片是需要刺痛我们的。但观众相对于被抚慰而言,肯定是不愿意被刺痛的。
所以说不仅仅是医疗题材,几乎是所有题材——同等水准的电视剧电影的收视率和观看次数一定会比纪录片要更高,除非是纪录片拍到了电视剧和电影拍不到的东西,那就另说了。这也是由于媒介和它的艺术特点不同造成的结果。其实没有必要拿纪录片和电视剧、电影去做直接的横向比较。而要看一看它们对于社会大众、对于当前的社会文化、对特定社会现象的认识分别都贡献了怎样的一些独特价值。我想这种独特性会比被广泛接受更能够体现纪录片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