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像奖独家评论:一切都理所当然,只能顺其自然

2017-04-10 11:57 凤凰网娱乐
  • A+

惠英红凭借《幸运是我》中的出色发挥拿到本届金像影后

凤凰网娱乐讯(作者/赛人) 某电视台,可说是受命要作香港回归二十年的专题片,与电影有关。为此找到我,我作了策划,完全是盛情难却,还得写这套专题的开篇。主要是讲九七回归前,香港电影人的几条创作路径。一条是麦当雄、麦当杰因《跛豪》而创立的枭雄片风潮。另一条是反映普通港民日常起居的影片,以王家卫和高志森执导的影片为主。再一条是致敬粤语残片的迷影之作,着重提到了刘青云、袁咏仪这对最佳银幕情侣出演的《山水有相逢》、王晶化名“不是女人”编剧的《精装难兄难弟》、以及我个人极偏爱的《92黑玫瑰对黑玫瑰》。在策划的时候提到了梁凤仪的财经小说改编的一系列如《拥抱朝阳》、《冲上九重天》等积极回应内陆气候的影片,真要写了,还是作罢,那些片子老实说,太过于遵从而导致太没性情了。

真是好久没写大篇幅的电视稿,写着写着,就对那时候的香港电影多了一些认识,就是码字予我而言,最大的好处。当时的香港电影人普遍将时光锁定在上世纪六、七年代,应可归于集体无意识。但从这些几乎都要泛着哀怨的影片来细细的体察,发现他们对于回归,这样一个不可回避的将来进行时,并没有一味的抗拒。更多的是聚散两依和欲走还留。 

《火烧圆明园》剧照

我还特意提到了李翰祥的慈禧系列,即《火烧圆明园》和《垂帘听政》。不仅让我们清晰的看到一个普通的女人是如何一步步走向了权力的颠峰。它更大的意义,是填补了香港电影在根源性表达上的空白。两部巨片第一次直面香港近现代史的发端,真正将当年的侵略者,后来的殖民者作为敌对势力来看待。为此梁家辉也成为金像奖上最年轻的影帝。

《第一类型危险》除了政治问题外,尺度也十分大

细寻思整个香港电影史,其实鲜有具抗英倾向的影片。你要说港人真是有奶便是娘,怕也不尽然。起码徐克不是这样,他还是愤怒青年时执导的《第一类型危险》,就直接声言让英国人滚出去。其下场,影片被电检机构删改的几乎面目全非,徐克本人也坐了几年冷板凳。说句很可能冒犯所谓有识之士的话,香港电影在回归之后,它在表达上要比其殖民时期要自由的多。不必点名某些电影人和制作机构,正是他们的执念,从某一方面来讲,使得香港电影行走起来更加举步维坚。

最想说的是,由于上世纪末成长起来的一代影迷,他们的电影启蒙,大多来自香江之地。我非常理解他们的感恩之情,他们深深地希望香港电影能回复到在过火与颠狂之余,仍能给予他们最天真的勇敢,最孩子气的玩闹。但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是人世的常态。

监制陈可辛和导演许宏宇宣传《喜欢你》

最近,因《喜欢你》的缘故,采访了该片的监制陈可辛。和陈可辛谈及他的发迹处UFO,他认为港迷常误会了港片。我也有同感,港味和港片味是两回事,更多的人热衷的是后者。真具香港本土意识的影片,邵氏提供的最少,最显著的两大类型武侠和警匪,真要输入港人的自况,都颇曲折。反不如僵尸和降头,更具其民俗的景观。即使在一些时装片里,流淌的也是大而化之,且无伤大雅的泛泛之论。那么,究竟是受众本能的抗拒真情实感,还是创作人无心也无力,去走向更淋漓的人生。在香港回归二十年之际,这个问题越来越尴尬,越来越令人无所适从。

香港电影,在我这儿,是继承老上海电影的魂魄,庶民意识最佳的所在。只有香港电影,能让我们触摸到中国电影的影脉是如何自觉自愿地在薪火相传。但又一想,上海老电影在建国后,其实也渐渐失去了它的本来面目。当时,应该没有多少人去哀叹,这与中国电影几乎同名的上海电影,就这么在历史的洪流中,走了神,失了调。一切都理所当然,也就只能顺其自然了。更大的根由,是老上海电影的流失,换来了却是整个中国电影更为丰富大观的面向。这样的得与失,不说是令人欣慰和振奋,但起码中国电影,由此有了更大的可能性。香港电影的未来,大致也是如此。它必须实现地域性向广泛性的历史跨越。成龙、陈可辛、徐克、周星驰,甚至包括杜琪峰、王家卫、许鞍华都已经踏上了这条明显要康庄地多的大道。

关于这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所谓的奖项,大多都在意料之中,没有什么好赘言的。最后想说的是,作为一个喜爱香港电影有三十多年的人而言,我希望它好起来,并且越来越好。但我更希望它能快乐起来。

本文系凤凰网娱乐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人:吴骝驿 PK015
热点新闻
释放进入手凤首页

手机凤凰网 i.ifeng.com